查看原文
其他

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让天下无骗|澎湃社论

社论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6-23
   

       精准治理网络实名制之后的“实名不实人”的新问题,挤压犯罪空间,铲除犯罪土壤。




针对让公众切齿痛恨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国家要“放大招”了。


10月19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增强立法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加大惩处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金融账户、互联网账号行为;建立涉案资金紧急止付、快速冻结和资金返还制度;对潜在受害人预警劝阻和开展被害人救助等。可以说,每一项反诈措施都是有的放矢,弹不虚发。


2020年,全国共立案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2.7万起,此类警情居然占全部刑事警情的超过40%!我们也经常看到了“警察在银行柜台前苦劝老太别转账”之类的新闻。之前不久,国家反诈中心APP的“下载广告”,也因为反诈宣传民警连麦搞笑博主,在网上大热。


很显然,治理电信网络欺诈不能把防线全放在“用户端”,必须关口前移,实现对黑色产业链的全面治理,建立全链条整治工作机制,集中各职能部门、全平台协同发力,实现跨行业、跨地域协同配合、快速联动。


建立全链条整治工作机制,不仅涉及打击刑事犯罪,背后还涉及电信经营、网络实名制、身份证买卖、洗钱、线上黄赌毒等方方面面的治理问题。虽然,我国《刑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做出了部门法层面上的规定,国务院也建立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两高一部”等机关也联合发布过《关于依法严厉打击惩戒治理非法买卖电话卡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的通告》等规范性文件,一些地方还建立警银快速联动机制,但是还是缺乏一部跨地域、跨部门、跨平台、跨行业的反诈法律,以实现精准反诈、全社会反诈。


比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滋生出买卖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收购贩卖“两卡”、架设“猫池”等一系列黑灰产,这些黑灰产游走在各部行业法律的边缘地带。执法机关明明知道其间藏污纳垢,奈何没有直接的法律授权。这次草案加强对涉诈相关非法服务、设备、产业的治理,精确打击改号电话、虚假主叫,精准治理网络实名制之后的“实名不实人”的新问题,挤压犯罪空间,铲除犯罪土壤。


再比如,先前的《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规重点保护的是存款人“意愿”,但是一旦存款人被蒙蔽,非要给骗子转账,银行的劝阻、地方试点的冻结账号就显得“无法可依”,这一次草案将预警劝阻、紧急止付、快速冻结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强化金融机构尽职调查职责,调动了银行的反诈积极性。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立法,体现的是公众对反诈的迫切诉求,也是要依靠全社会的协作实现“天下无骗”。




编辑|沈彬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更多澎湃精彩短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